德國小學教育與台灣之差異
小兒已經至德國2個月,就讀柏林國際學校小3年級,先不論學制,在教學內容、課程編排及教育方針上,根據我粗淺的觀察,與台灣著實有相當大的差異,我將這些差異簡單整理如下
1. 國際化
2002年德國採取開放政策後,由於父母至德國工作的緣故,這所國際學校的學生相當多元,小兒班上20個學生,來自15個不同國家,亞洲學生除了我們來自台灣,僅有一位來自韓國,其他年級的華人,目前僅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,台灣尚沒有看到。
2. 彈性課表與教學進度
第一次看到他們的課表,只有德語、音樂、戲劇、體育、藝術有固定時間,其他台灣常見課程如自然科學、數學、生活、社會都沒看到,詢問之下,才知道課表中的H,是由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,自己排定進度,如果數學比較落後,本週數學可能會多一點,若科學(自然)比較落後,本週自然就會多一點。
各科老師會組成一個團隊,根據教學目標,每週家長都會收到老師的信,說明目前孩子的狀況,這和台灣不論學生資質,一律有固定課程進度的方式非常不同。
3. 社團活動
下午3點以後的社團活動,是自行選修,每人每學期可以選修三門,包括武術、舞蹈、划船、足球、西洋棋、機器人、程式設計、縫紉、德文、義大利文、法文、中文、科學、音樂、樂器、繪畫、手工藝…,若父母有工作,社團活動是政府付費。
4. 規劃能力
和台灣的「聯絡簿」不同的是,學校也有給一本簿子,study planner,但是是給小朋友用的,老師每次給的是一整週的作業,這週哪幾天要做作業,由小朋友自己規劃,並寫study planner中。
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,台灣人很聰明,在職場上專業大都不是問題,最大的問題都是無法將要做的事進行妥善的規劃,並且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。以前人說中國人/台灣人是一盤散沙,經過這幾年經營公司發現,之所以會變成散沙的原因,有一大部分是無法妥善規劃與控制團隊分工及進度,台灣的教育從來不教規劃與團隊合作,但是,在德國,這卻是他們從小教育的重點。一旦大家都認同規劃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,甚至方法論也都類似時,長大後進入任何行業,大家工作都會非常有效率,因為團隊工作的理念與方法不需要再教育,已經根植於所有人的基本觀念中。
5. 博物館教學
秋季假期有一週的時間,可以選擇博物館教學,老師帶小朋友造訪柏林5個博物館進行課外教學,涵蓋電腦、工藝、音樂、民族、通訊
Computerspielemuseum
Technikmuseum
Das klingende Museum
Ethnologisches Museum, Dahlem
Kommunikationsmuseum
6. 教室上課方式
重視表達能力, 獨立思考 (上課一定會融合討論, 没有發呆的空間. ) 及團隊合作 (project and report).
7. 科學教育的方式
德國的科學教育,融入在各種活動與課程中,宇宙科學、自然科學、人體科學、地理科學.... 等。每周在 Cafeteria 有科學實驗可自由參加。
8. 教學目標
由以上的觀察,可以發現藝術、音樂、美術、體能、獨立性、規劃能力,是德國小學教育發展的重點。記憶性,機械性的知識,都是等到孩子思考推理能力成熟了才教,除了不會打壞孩子的學習胃口,也能收事半功倍之效,小兒現在所處的班上,小學三年級才在教2位數加法,對他們來說,機械性的運算能力,不是重要的。
台灣小朋友的數學,其實不是資優,是先學。
9. 彈性分科、分級教學
由於臺灣數學教學進度較快,小兒在德國上了近兩個月的數學課後,老師將他的數學學習計畫調動到和五年級班一起上,不同科目、不同程度的孩子不會被綁在同一年級的教室裡。
以上的9點觀察,也可能過於偏頗,畢竟沒有觀察大部分的德國學校,但是從他們的做事方式,郡教育單位對學校審查的重點等等,應該不至於差異太大。其中的優點也是值得我們借鏡,不過由於民情不同,要做到上面的教學方式,教師本身的觀念、能力,家長的信任,缺一不可。要是在台灣實行,可能家長會不斷的「指導」老師吧。
留言
張貼留言